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生命密码还是智商税?消费级基因检测往何处去

2022-09-10 19:56:33 4550

摘要:学界对于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更多还停留在关联性研究的阶段,而非确证性研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普遍面临着基因检测深度不够高、规模化盈利难的问题。价格战过后,这个行业开始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秀芝编辑|米娜头图来源|视觉...

学界对于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更多还停留在关联性研究的阶段,而非确证性研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普遍面临着基因检测深度不够高、规模化盈利难的问题。价格战过后,这个行业开始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秀芝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这个‘大五人格’心理学测评,显示我的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都很强,但尽责性比较弱。有了这份测评结果,我可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决策。”2021年8月,在北京望京的一个咖啡馆中,邱少特滑动着手机屏幕,向《中国企业家》记者展示了他做过的部分基因检测结果。

今年29岁的邱少特是一家艺术中心的经理,也是消费基因检测服务(DTC基因检测服务)的重度用户。自2016年第一次购买消费基因检测服务至今,他还给家人购买过四次消费基因检测服务。

年轻、高知、对自己的“生命密码”颇有兴趣,像邱少特这样的用户正越来越多。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的累计用户数,已从2016年150万,增长至2018年的470万和2020年的1210万。

中国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美国消费基因检测公司Ancestry、23andMe等的崛起密不可分。

其中,Ancestry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核心业务是祖源检测。2020年8月,黑石集团宣布以47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Ancestry 75%的股权。据悉,这是黑石史上金额最高的单笔收购案。Ancestry的估值被推至60亿美元以上,是其3年前估值的2倍。

23andMe则是全球第二大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创立于2006年,其创始人Anne Wojcicki(安妮·沃西基)是谷歌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谢尔盖·布林)的前妻。2021年6月,23andMe通过SPAC(海外借壳上市)的方式,实现了在纽交所挂牌交易。截至9月7日收盘,23andMe的总市值约为33亿美元。

Ancestry、23andMe等公司的崛起,得益于他们激发了人们对探究生命密码的好奇心。便利的服务和亲民的价格,也使得用户逐步接受消费基因检测——用试管采集唾液后寄给公司,即可进行基因检测。生成的报告涉及数百项结果的分析,除了祖源,还包括健康状况特点、病史、遗传性状等。而享受这项服务只需花费99美元左右。

自2008年开始,中国出现了Ancestry、23andMe等公司的追随者。他们曾经历蓬勃发展阶段,但目前,中国的消费基因检测公司普遍处于低谷期。

近期,《中国企业家》独家获悉,作为中国消费基因检测的头部公司,微基因、23魔方和基因宝三家公司正在洽谈合并事宜,基因宝或是合并案的主导者。“当然,因涉及到多方利益,这一合并案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知情人士称。

就上述合并事宜,《中国企业家》曾分别向微基因创始人郑强和23魔方创始人周坤求证。郑强表示,“我们的确在谈合并,但目前进展不便透露。”截至发稿,周坤暂未回复。

公开资料显示,微基因和23魔方均创立于2015年前后,至今分别累计获得4轮和6轮融资。但这两家公司自2018年下半年至今,均暂未获得新融资。基因宝创立于2018年底,至今完成了3轮融资。

《中国企业家》还发现,另一家知名的消费基因检测公司——水母基因的微信公众号已停更一年多。水母基因的一位高管告诉《中国企业家》,该公司还在提供基因检测服务,但“烧钱”的业务已停止了。

章华(化名)是一家知名基金的创始合伙人,他告诉《中国企业家》,“即使在美国,大家对于消费基因检测的争议也很大。基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弊端,我短期内不会在这个领域下单(投资)。”

“我不认为消费基因检测没有价值,存在即合理。但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深度,离严肃医学领域的基因检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家顶级基金的医疗合伙人向《中国企业家》表示。

“我们希望看到这个行业的重塑。”基因宝创始人李智坦陈。他还提到,基因检测涉及个人数据,相关企业必须尽到社会责任,确保数据安全。

据《中国企业家》了解,截至2020年底,微基因积累了50多万基因数据,23魔方完成了60万人的基因检测。基因宝也为自己设定了目标:2021年至少服务100万名用户。

摸着“巨头”过河

2014年,郑强还在做关于运营方面的开源社区项目。这一年,在华大基因负责互联网和云计算的高管陈钢,开始在华大负责建设一个基因方面的社区。因为需要开发和运营方面的支持,陈钢找到了郑强的团队,开始了两人的合作。

合作过程中,他们发现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基因爱好者”,他们痴迷于给自己做检测,希望能窥探到身体中隐藏的信息。当时,Ancestry、23andMe等国外的相关公司已经蓬勃兴起,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做了基因检测,并把自己做基因检测的原始数据发布在这个社区中。

通过交流,陈钢发现这些用户的需求并没有被很好地“满足”,而且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大部分检测很贵,数据量却很小。博士研究方向是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陈钢,开始尝试基于“基因爱好者”的原始基因检测数据,帮他们做一些中文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2015年,郑强和陈钢在深圳联合创立的微基因开始上线运营。

差不多同一时期,2015年3月,1000多公里外的成都,23魔方也成立了。

23魔方的联合创始人周坤与王勉是多年的创业搭档。2007年,二人曾创立房地产大数据公司锐理数据。2015年,锐理数据被另一家公司并购后,二人退出。

在做锐理数据的过程中,周坤认识了上海交通大学两位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老师,并和他们合作做了一些基因检测项目。

周坤发现,科研级基因检测当时已临近天花板,诊断级基因检测主要是“药和器械的生意”,只有“消费级基因检测突围的希望较大”,尤其是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仍是一片蓝海。随后,周坤、王勉等人决定在这一领域继续创业。

创业之初,微基因、23魔方等中国消费基因检测的主营业务也是祖源分析,并包括遗传风险、遗传特质、遗传变异携带、营养需求、药物反应、运动健康、皮肤管理等上百项检测项目。

“随着成本不断下降,基因测序市场在过去增长很快。在科研和临床诊断层面,中国的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等公司都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在消费层面,美国也出现了Ancestry和23andMe这两家数十亿美元(估值)的公司。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是一个非常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大钲资本董事总经理陈志行向《中国企业家》分析。

不止陈志行,还有很多投资人也认同这一趋势。正因如此,微基因、23魔方、水母基因、安我健康(原名安我基因)、基因宝等公司都获得了各大投资机构的青睐。

陈志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月微基因宣布的B轮融资中,华大基因是其投资方之一。而2018年11月,贝瑞基因也宣布进入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该公司联合宏瓴思齐、觅因启康共同投资成立了圆基因。

测序价格战

早于微基因和23魔方,消费基因检测赛道上还有另外两家知名公司——iDNA和360基因,分别创立于2008年和2012年。它们的出现,意味着这一赛道萌芽。当时,消费基因检测服务的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

2015年5月,23魔方正式运营。作为全国第一家线上出售基因检测产品的公司,23魔方推出了国内首个低于千元并一次性提供数百项结果的基因检测产品(标准版,下同)。

在资本加持下,中国消费基因检测很快迎来了价格战。

2017年8月2日,23魔方宣布完成4000万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汉王科技领投,雅惠医疗、丰厚资本、德商奇点跟投。此前,23魔方还完成了三轮融资。B轮融资完成后,23魔方称,公司成为当时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融资规模最大的企业。

2017年8月8日,23魔方基因检测产品的价格从999元降到了499元,堪称价格“腰斩”。

2018年3月和5月,23魔方又先后宣布完成1亿元B2轮和6200万元B3轮融资,经纬中国、软银中国、本草资本等更多资本入局了。同年6月26日,23魔方再次发布降价公告,将其基因检测产品的价格从499元降到299元。

时隔不到一年,两次降价,23魔方将消费基因检测的市场价格压到了极限。业内为之轰动。各种质疑声也随之出现:这些公司降价,是纯粹的降价还是烧钱补贴?

面对质疑,23魔方强调,这次降价与烧钱补贴不同。随着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洗牌加速,基因大数据也成为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竞相逐鹿的资本,所以公司降价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用户。

周坤也表示,“公司使产品的整体检测成本得到进一步下降。降价到299元后,23魔方依然能够有着合理的毛利。”

周坤还称,给用户让利,有利于基因检测的快速普及,不存在所谓“亏本销售”或者“恶意竞争”说法。“如果消费级基因检测坚持卖几千块钱、几万块钱,行业是不可能快速发展的。”

23魔方的降价曾引起同行的跟进。2017年8月9日,在23魔方首次降价后的第二天,微基因也将原价999元的基因检测产品降价到499元。

“微基因在诞生之初,就希望能够积累并利用基因大数据,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支持,甚至驱动药物的研发。我们在不断做这种市场教育。但如果有人利用低价策略来获客的话,我们也担心,过去几年的市场教育成果会不会被别人直接拿走了。而且,既然有人已经这么做(降价)了,我们也可以尝试通过降价来加速数据获取的效率”,郑强说。

不过,消费基因检测企业的降价势头并没有持续很久。

2018年6月,23魔方第二次降价后,微基因没有再跟进。而从2018年9月30日开始,23魔方也将其基因检测产品的定价由299元调高至了399元。截至2021年9月,经过各自几次提价后,微基因和23魔方的基因检测产品已分别涨至799元和599元。

有意思的是,对产品提价,23魔方给出的理由也是成本因素——“根据综合因素核算,成本有所上涨”。

“这个行业最核心的问题是成本太高。”李智告诉《中国企业家》。他曾就读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并担任过华平投资的副总裁和瑞银投资银行香港办公室的副董事,兼具医疗和投资背景。

李智

李智透露,消费基因检测企业选择的技术路线,都是高通量、高密度、高性价比的基因芯片,可以检测数万至数十万个位点。过去,全球基因芯片的供应几乎被illumina(因美纳)和Affymetrix(赛默飞世尔旗下的生物芯片公司)这两家公司瓜分,国内各家公司的基因测序成本,在本质上或没多大区别——一份样本的基因测序的价格都在250元左右。除检测成本,企业还有营销成本。2018年前后,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单个获客成本普遍已达四五百元。

按照李智的说法,就算企业将单个基因检测的产品价格定在799元,也可能只是实现微薄的盈利,何况定价在299元或399元呢?

质疑和争议

在价格战开始之前,人们对消费基因检测的质疑已经出现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5年江苏农民陈伟珊在参观某保健品公司总部时,被推销花费了30多万元购买基因检测。她收到的基因检测报告显示:其在宫颈癌、胆固醇代谢、系统性红斑狼疮、阿尔茨海默症等症状上的遗传危险系数过高,而解决方案是购买某品牌的保健品。老人意识到上当后,最终投河自尽。

一时间,消费基因检测是“智商税”、“行骗工具”的舆论甚嚣尘上。

在2017年举行的第三届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大会上,一些业内专家对将基因检测用于非医学用途进行了抨击。

“一些非医学的基因检测可能会污名化医学的基因检测,这是我们忧心忡忡并且无能为力的事。非医学检测,作为一个商业产品,只要不违反商业监管条例,是没有人会管的。”当时,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黄尚志的言语中满是无奈。

黄尚志表示,非医学应用包括法医检测、健康管理以及一些娱乐性检测。其中,娱乐性检测指的是祖源检测、天赋基因检测等。

中日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顾卫红则指出,将基因检测用于健康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健康管理,要将临床数据、用户的健康数据与基因数据结合起来看。目前,临床数据和用户的健康数据,这两方面都比较薄弱,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基因数据量很大,也无法有效指导健康管理。”

“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做祖源相关的基因检测是有市场的。但在中国,做这件事的意义不大。”章华告诉《中国企业家》。

章华还透露,学界对于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更多还停留在关联性研究的阶段,而非确证性研究。此外,消费基因检测的用户消费频次太低,基本是一次性消费。企业的获客成本,在一次性消费中是很难拿回来的。

创业之前,李智在华平投资做投资。他发现,消费基因检测整个行业都处于无序竞争阶段。“当时,很多业内所谓的风口企业,其实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所有检测都通过外包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无法把握原始数据,也没办法控制检测准确度等环节。”

安我健康创始人、CEO吴健告诉《中国企业家》,他入局消费基因检测之前也做过调研:“主流玩家的基因检测服务范围都大而全,且以祖源分析为主,但市场可能更需要一些适合中国人的检测项目。”

分水岭已至

经过2017年和2018年两轮价格战后,大量玩家被淘汰出局。同时,新进入的创业者逐渐引领了行业的革新。

2018年是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分水岭。这一年,安我健康、基因宝先后成立。同年10月和11月,这两家公司的基因检测服务正式上线运营。

吴健创办安我健康时,选择以母婴和女性细分市场为切入口,通过过敏基因检测、营养基因检测等手段,帮助妈妈们科学育儿。

吴健

针对消费频次低的弊端,安我健康则推出了“低价解锁”的服务——将数百个检测项目拆分成不同子项,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以相对低的价格购买某些子项。检测完成后,如果用户感兴趣,可随时解锁更多感兴趣的项目,无需二次检测。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得物流受阻,影响了样本和报告的寄送,安我健康推出了妇科炎症检测、尿常规检测、便隐血肠道健康检测等家用健康检测业务(在家测完即可出结果)。新业务的增加,提高了客户的转化率和复购率。这一年,安我基因也更名为安我健康。

而基因宝最大的创新在于,其从成立之初就大量投入科研。李智称,在检测设备上,基因宝一开始就没有选择从海外进口,而是尽量寻找国产可替代设备。

因此,2018年正式运营前,基因宝就拿到了上市连锁药房大参林的3600万元天使轮,这一融资也创造了消费基因检测行业天使轮融资额最高的纪录。

2019年,基因宝还完成了由大钲资本领投的近亿元A轮融资。2020年12月,基因宝再次完成了由大钲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2020年底,基因宝成功研发了高密度基因芯片。通过自主研发的基因芯片平台,现在基因宝已经形成涵盖测序仪、芯片、试剂、算法和软件的全套解决方案,是中国首个在高密度芯片领域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替代的企业,打破了illumina和Affymetrix两家国外公司长达20年的垄断。

除了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消费基因检测玩家们也在向临床和科研转型。

吴健透露,除了基因检测和家用检测,安我健康还有两大业务板块:临床体外诊断产品(IVD)研发以及数据挖掘和药物开发。

微基因也在围绕精神类疾病和慢性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相关研究,中期目标是辅助临床治疗的IVD产品。

就目前而言,行业的整体大环境不容乐观。

2021年8月16日,美因基因在港交所主板递表。美因基因成立于2016年,由美年健康的母公司天亿资管投资孵化。美年健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体检公司。

依托于美年健康庞大的体检中心网络,美因基因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平台。招股书显示,美因基因累计用户数达到了749万人次。2020年,美因基因进行了270万人次基因检测,占65.8%的市场份额(按检测人次计)。

美因基因还是中国唯一在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实现盈利的公司。2018年至2020年,美因基因营收分别为1.96亿元、1.24亿元、2.03亿元,期间净利润为2200万元、2970万元、7910万元。

但美因基因并没有达到盈利预期。美年健康曾在2018年向天亿资管购买美因基因股权。天亿资管承诺,2018至2020年,美因基因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不低于4262.73万元、8866.08万元、12330.33万元。

美因基因能否成功上市?23魔方、微基因、基因宝们能否实现抱团求生?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